站内搜索:
  首页  考研动态  招生简章
调剂  考研指导  专业目录
招生  报考攻略  网上报名
  政治  专业复习  考研大纲
英语  历年试题  模拟试题
数学  复习方法  考研图书
  工程   E(MBA)   法律硕士
会计  教育硕士  卫生硕士
管理  在职硕士  同等学历
  经验  心理调节  考研爱情
故事  考研家庭  考研工作
名师  考研常识  教师招聘
你的位置:  中国研究生信息网-考研动态_考研经验
毕业7年437分考研牛人的复试经验与建议  前言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前言

    在2008年考研之前,我曾在博客上发表了毕业7年437分考研经验详解的系列文章,得到了广大研友的关注。现在离公布考研初试结果也不远了,因此本人按计划推出这篇考研复试的经验交流文章,供参加本次考研的朋友们参考。

    当年,我的初试成绩为437分(87.4/100),列学院第三,但复试后,我的总成绩达88.92/100,跃居学院第一。因此我想,对于复试的准备,我还是有点发言权的。

    复试的重要性

    近年来,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各招生单位已经越来越重视复试成绩。以本人参加的2006年考研为例,复试成绩以30%的权重记入总分,也即以“总分=(初试成绩/5)×70%+复试成绩×30%”作为录取的基本依据,同时也作为确定公费和自费的依据。从2006年我所知道的情况来看,有同学通过复试,弥补了初试成绩20多分的差距,幸运地进入了公费生的行列。也就是说,同学A比B的初试成绩低20多分,但最后A被录取为公费,B却为自费!由此,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复试的重要性。

    当然,我这说的还只是2006年我所见到的情况。今年各个学校的情况,还需要大家自己去了解。

    复试的科目和形式

    对不同的招生单位,复试科目和形式不尽相同。但总的说来,一般会包括3个部分:专业课笔试、外语能力测试和综合面试。

    专业课笔试,一般招生单位会根据已经公布的考试大纲出题,作为初试专业课考试的补充,进一步了解考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外语能力测试,一般会包括笔译测试和口语测试。笔译测试一般是给一篇与专业相关的短文,让考生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笔译。口语测试一般为两部分,首先是让考生作自我介绍,然后老师问一些问题,考生回答。

    综合面试也分为两个部分,先是让做一个自我介绍,然后老师提问,问一些学习或专业相关的问题。  复试的准备

    专业课笔试的准备:以招生单位公布的大纲为依据,结合招生单位指定的教材尽早开始复习。复习中注意做点习题,免得手生。如果可能,可以通过朋友、师兄师姐等关系打听一些更详细的信息(比如往年试题等),将更加有利于在复试中取得高分。

    外语能力测试的准备:首先,查找一些资料,精心准备一份自我介绍,反复复述。之所以强调“复述”,就是不能让人听出来是“背诵”的。其次,尽可能看一些专业方面的外文材料,积累一些专业词汇备用。如果有条件的话,练一练听力和口语也是必要的。

    综合面试准备:首先也要准备一下自我介绍,注意在介绍中突出自己的亮点,比如获奖情况等等。然后看一些专业方面的资料,从宏观上了解本专业的一些基本知识。比如,学科的划分及其依据,是最基本的,但很多人却说不出个所以然,因此有必要看一看。此外,看看所报导师及其课题组近几年来发表的文章,也是必要的。

    注意事项

    1. 现在考研的绝大部分是80后的,我必须提醒的是,老师都是70年代或更早的人,性格有很大差异。因此,建议大家在参加复试时,穿着打扮一定含蓄、稳重一些,不要过于张扬和前卫,以免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同时,说话也不要表现出过于的张扬,谦虚一点为好。

    2. 复试时可能要出示或上交一些手续,比如本科成绩单、准考证等等,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复试通知,准备妥善。

    3. 现今考研的人很多,招生单位工作量很大,组织工作不一定很到位。因此,希望朋友们主动关注招生单位的动态和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免得耽误了自己的事情。当年我就是主动打电话问的复试时间,如果傻等通知,异地考生就很难赶上了。

    以上就考研复试谈了点自己的经历和看法,希望对参加复试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历年试题
  考研故事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1004691号
 
服务热线电话:  86-10-87839609   mailto:webmaster@cnkyedu.com  网络实名: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Copyright © 2000-2010 Cnkyed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本站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本站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