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2007年全国考研形势及院校选择分析

2007年全国考研形势及院校选择分析


近几年,全国考研形势,可以说是一浪高过一浪,高潮不断迭起。而且我认为,这种考研“高烧不退”的局面,在5年之内不会有太大的改观。

我已和近十届的考生一起走过了他们的考研历程。可以说是感受颇深,我把我的感受用一句话概括,哪就是“今非昔比”了。前几年我第一次做这项工作的时候,若大个城市,我所面对着考生只有几百余名,那时国家招收的名额和报考的比例几乎是1∶1,甚至是1∶0。1∶0什么意思?有的专业没人问津。比如哲学,我记的非常清楚,87、8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点,连续两年招不上生来,可把这些导师急坏了。(现在同学们打听一下,还有什么专业没人考吗?)肯定没有了。具我了解,有些热门专业,比如理工科的计算机专业,通信工程专业,文科的法律,经济类的专业呀,象有的学校法律专业招才招6个名额,有接近600考生竞争这6个名额,太残酷了。

      我们国家考研热,应该说是90年代中期,具体一点说是94年开始,实现了考研飞跃。从这一年开始,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年递增。

应该说,2007年硕士研究生的考试形势会比往年更加严峻。

报名参加2007年研考的恰好是本科扩招高峰2003年入学的本科生,而这批学生的人数全国范围内比2002年增长了60万,达到了320万之多,这从一个方面导致了2007年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基数相当大。同时,根据海文教育集团的问卷统计结果,在校的大四学生之中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抱着找工作和考研“两条腿走路”的想法,在校生的考研比例也越来越多,此外成教、函授、高自考等同等学历的学生考研的人数也呈上升的趋势。

我们推测2007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的计划招生人数约为40万~42万人,报名人数将达到146万~152万人。在报名人数增长远多于计划录取人数的增长的同时,各院校又更加重视学生从事未来研究工作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质,加大了专业课成绩和复试成绩的权重,2007年考研的形势会更加严峻。

对于专业和院校的填报一定要理性,这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考生填报“扎堆”的现象仍然让业内人士忧心忡忡。

让我们用数字说明了专业和院校填报“扎堆”的严重性:在2005年研招中,全国800多所研究生招生单位中的63所集中了1/2的报名者;而在约400个研招专业之中,又有41个专业集中了1/2的考生;在报考北京的61所研招单位的考生中,报考“人、北、清、师”这四所传统名校的约占了全部人数的1/3,而2006年的研招中,这种现象更加激化,学生只是有增无减,我们建议考生们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来迎接考研大军的人数上的竞争压力。

所以,考生报考的专业和院校层次须与考研实力相符。最好选择既具有挑战性又力所能及的专业和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报考分数要求高一点、质量好一点的学校。这样才会使你更加努力地复习。

从实际的可能性考虑,必须获取招生单位真实有效的信息并对其几项指标进行综合对比。首先是竞争态势。一是看招生单位的录取分数线,是高于还是低于全国统一最低分数线。二是看所要报考的专业院系的录取的平均分和最低分数。第三是看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的录取比例,了解竞争的激烈程度。此外还要看复习资源。考生应该尽力收集目标单位的复习资源,例如历年考试专业试题,考试命题所依托的教材,考试复习的参考书目,复习的重点范围,命题教师的命题风格等等,并根据自身基础进行分析、比照。这对于考试成败是至关重要的。

同学们还应充分重视信息获取和沟通。在备考的最后冲刺阶段,特别是报名前夕,更应该充分重视信息的获取和沟通。有相当一部分考生会忽视网上的信息源,这是不恰当的。拿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主管的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来说,上面除了研究生考试网上报名的功能之外还有专业目录信息检索的功能,让考生可以节省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此外上面的在线答疑也搭建了学生与院校交流的一个信息平台。

而通常我们称9月对于复习备考来讲是一个疲劳期,考生一定要挺过去。那些“两条腿走路”的考生,在进入10月份之后要提前做好11月份找工作和复习的计划并严格执行,否则同时兼顾找工作和考研很容易“鸡飞蛋打”。对于权重加大了的专业课的准备,建议考生尽可能与目标学校的老师、师兄师姐等建立联系,获得信息,自己勾勒起一个比较清晰准确的专业课大纲。尤其是新入学的硕士生,他们对去年考试的专业课和复试还记忆犹新,信息尤其可靠和准确,考生应该抓紧9月底和10月初的时机尽快与他们取得联系。